大事记载
宝马bm1122线路顶级大事记
1928-1938 |
|
1928年,创建“东台县私立拼茶初级中学”。缪敏之为校董事会理事长,徐一朋为首任校长。 1928年冬,徐静渔、蔡暹、徐希祖、周庠等爱好文学的学生发起组织“旭社”,出版校刊《旭日》。 1931年秋,学校成为单轨初中,学生近百人,教职员10人,工友3人。 1932年5月,《拼中月刊》创刊。 1937年,学校发展成为双轨初中,学生240多人,教职工20余人。 1938年3月,更校名为“东台县私立拼茶中学”。 |
1938-1941 |
|
1940年下半年,学校发展为初一、二双轨,初三一个班,高中单轨共八个班,学生近400人。 1941年7月,第一届高中学生毕业,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 1941年8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占领栟茶镇,强占拼中校舍为驻地,学校被迫暂时停办。 |
1942-1945 |
|
1942年春复课,设有初中三个班,学生100人左右,教职工近10人。 1943年秋,学校由民主政府接办,校董事会进行了改组,崔道成、李伯良当选为正副理事长,徐一朋为校长,何晴波为代理校长,刘子贞为副校长。 1943年底,学校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活动。 1944年春,民主政府决定将后期迁到鲁灶的邱陞中学,如皋中学一院、二院、紫石中学等学校,以拼茶中学为主体,合并为“二分区联合中学”,简称“二联中”。 1944年11月,苏中区域调整,东台县划归四分区,“二联中”更名为“四联中”。 |
1945-1946 |
|
1945年8月,组建为“如东中学拼茶分校”,吴北辰任分校校长,张国梁任生指导科长兼党支部书记。 |
1946-1948 |
|
1946年秋,拼茶分校奉命于10月份迁往拼南蔡家庄,开展游击教学,更名为“如东县第二中学”。 1948年4月,如东一中和二中合并,改名为“如东中学”,县长徐可琴兼任校长,张国梁任副校长,学校先迁周家岭,后迁袁家阙,1949年春迁掘港。 |
1950-1952 |
|
1950年春,县政府委派苏国光,以500斤大米到拼茶镇筹建“如东中学拼茶分级”。 1950年下半年,分级改称“办北如东中学拼茶分校”,程灼如任分校主任,苏国光为辅导员(负责教导工作)。 1951年下半年,成为单轨初中,奉命独立建制,校名为“苏北拼茶初级中学”,程灼如被任命为副校长,苏国光为副教导主任。 |
1952-1958 |
|
1952年下半年,学校归如东县领导,校名改为“如东县拼茶初级中学”。 1953年,学校发展为6个班,学生342人,教职工30人,新建四个高标准教室,并逐步增添了教学生活用品,学校初具规模。 1953年,开始贯彻数、理、生、化四科教学大纲,实行作业预算制,控制学生课外活动总量。 1954年开始,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方向教育。 1955年起,团队、学生会深入开展“创三好”活动,出版《三好报》。 1956年上半年,开始推行劳卫制,以劳卫制为中心,改进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 1957年下半年,学校发展成为四轨初中,12个班级,学生670多人,教职工49人,各种用房100多间。 |
1958-1998 |
|
1958年下半年,增设高中两个班,发展为完全中学,校名改为“如东县拼茶中学”。 1959年,学校开办业余师范,设农师1个班;初师、中师语文各1个班,采用设点辅导的方法进行教学。 1960年下半年,学校领导班子调整,苏国光复任校长,学校教育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1961下半年,强调质量第一,效果第一。 1962年,南通专署批准拼中为南通地区重点中学。 1963年起,恢复正常的体育课外活动。 1965年推行青年体育锻炼标准。这一年,拼中女篮在县中不家务事女篮中夺魁;在县中学生田径赛中,女队获总分第一。 1966年6月4日,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刮进校园,校内出现了第一张大字报。 1967年初,外出串连的师生陆续回校,校内出现第一个群众“造反”组织“从头越”,斗争矛头指向学校“当权派”。 1968后5月,拼中革委会成立,县委委派周善培任革委会主任,缪季平、缪健中任副主任。 1970年初,有四名教职员戴上大红花,“光荣”下放劳动,遣返回家。 1978年,改建南区教工宿舍。 1978年下半年,拼中被确定为全县两所重点中学之一,面向西四区招生。 1979年下半年,学校制订了“礼貌”、“卫生”、“课堂”三个常规共24条。 1980年,又合并修订为《拼中学生一日生活行为准则》,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981年,建好新大门和345平方米的小教学楼。 1981年下半年,制订并实施《拼中班主任工作手册》,推行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健全和加强导护制,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加学校的日常管理。 1982年,盖好429平方米的学生饭堂。 1983年,完成了高中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同年建成1677 平方米的教学大楼。 1983年下半年,恢复升国旗制度,进行国旗、国微、国歌教育。 1984年下半年,制订并实施《拼中学生思想教育纲要》,实现各年级教育内容系列化。 1985年,设立政教组和班主任年级组长,加强政教工作领导。 1986年,制订了《“七五”期间(1986—1990)的工作规划》。 1987年,首次进行职称评定工作,拼中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的人数都大大超过县内同类学校;同年1497 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楼竣工。 1988年上半年,加入了苏中八校联谊会。 1989年,建成田径运动场。 1990年下半年开学后,举办了近期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览会,向社会宣传办学成果。 1991年,学校制订了《拼中1991—1995年发展和改革目标》,提出“八五”期间的办学目标。 1992年,学校被评为南通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1992年,被评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队”。 1992年和1993年,学校连续被评为南通市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学校团委连续被评为县“红旗团委”。 1993年,召开四届五次教代会;学校工会被评为县模范教工之家。 1994年,召开四届六次教代会,中心议题为“我为拼中献一计”; 建成第一幢学生宿舍楼。 1995年,召开四届七次教代会,中心议题为讨论《如东县拼茶中学“九五”发展规划》;同年学校被评为县“学陶”选进集体,市先进教工之家;建成第一幢教学综合楼、第二幢学生宿舍楼和教工集资楼。 1996年,召开四届八次教代会,中心议题为“通过省市重点高中验收后,如何创江苏名校,育一流人才”,同时进行工会委员会换届选举;建成教工简易楼。 1997年,召开第十次团代会,调整充实团委领导班子;同年学校评为市模范教工之家;新建第二幢教学综合楼。 |
1998-2005 |
|
1998年,学校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建校七十周年活动;滚动研究的“八五”市级重点课题“校风育人功能”结题。 1999年9月,举行栟茶中学首届艺术体育节;县高中语文、地理学科基地设在栟茶中学。 1999年10月,栟茶中学共青团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召开;建99教工集资楼。 2001年,召开了第六届教代会,通过了《齐心协力,争创四星的决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决议》《关于争当高素质栟中人的决议》《关于发放教职工课时津贴的决议》; “九五”市级立项课题“校风育人工艺”结题;投入542万元,建知行楼;投入239万元,建简易教工宿舍楼。 2002年5月,南通市教育局在我校召开全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现场会;同月如东县委在我校召开如东县思想政治工作现场观摩会;同年,投入163万元,建安楼;投入167万元,建成思楼。 2003年9月,第四届“新华杯”校园艺术节隆重举行。 2003年11月27日,如东县学校共青团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同月,我校正式成为南通市地理学科基地;同年,投入86万元,扩建运动场,投入339万元,建4号学生宿舍楼;投入150万元,建学思楼。 2004年,接受并顺利通过省教育评估院晋四星验收;同年我校于树华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投入290万元,建全楼;投入267万元,建5号教工宿舍楼;投入246万0元,建风正楼;投入184万元,建风华楼东扩部分。 2005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四星级高中并由如东县栟茶中学更名为宝马bm1122线路顶级;同年,投入524万元,建体育馆;投入708万元,建学生公寓楼。 |
2005- |
|
2006年10月,“十五”省、市级重点课题“校风育人工程”结题。 2007年10月23日,校长姚止平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县、校举行空前规模、规格的悼念活动。 2007年11月,“十一五”省级课题“校风育人机制”升格为中国教育学会立项课题。 2007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组拍摄我校《抢滩洋口港》和《海的王国》两档节目;投入2369万元,新茗海校区教学楼、宿舍楼、食堂。 2008年,茗海中学新校区各种现代化设备的配备到位;缪铭、徐卫兵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